法律知识

招聘求职热潮下要规避陷阱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7-18 08:10
人浏览

  核心提示:新一轮招聘求职热潮又来了,求职者如果遇到招聘诈骗,他们可以拨打劳动保障监察部门。还有求职者应该远离“黑中介”,街头招工广告要多留心,牢记变相收费是违规,要和企业签订劳动合同。

  春节过后,新一轮招聘求职热潮“登陆”厦门。在求职过程中,您也得多几个心眼,一些“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说不定是不法分子悄悄设下的“陷阱”。

  如何才能在求职过程中规避“陷阱”?导报记者昨日采访了多位人力资源专家。求职者如遇招聘诈骗,也可拨打劳动保障监察部门电话0592-5110656投诉。

  求职应远离“黑中介”

  一名求职者交纳了一笔报名费给一家中介公司,让其介绍工作。然而,一段时间过去,中介公司却一直拖着没有动静。求职者要求退钱,却遭到中介公司拒绝。后来,求职者投诉到厦门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政府部门介入后,求职者才讨回了这笔报名费。

  这是曾经发生在厦门的真实案例。

  厦门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有关负责人提醒,求职者在找工作时,一定要通过正规机构,远离“黑中介”。

  该负责人表示,正规中介机构都应该在办公地点显著位置悬挂人社局颁发的职业介绍许可证和工商局颁发的营业执照,求职者应注意中介机构是否证照齐全,以及证照是否都在有效期内。

  街头招工广告要多留心

  另外,骗子们还可能通过街头招工广告、群发短信甚至网上发布虚假信息进行诈骗,求职者也要注意防范。

  由于知名企业影响较大,骗子们还会以大企业的名号招摇撞骗,以承诺包进、丰厚报酬等“烟幕弹”诱惑求职者。“一般来说,正规的人才市场接纳招聘单位进场时,都会对单位的信息加以核实,比如有没有营业执照、公司规模如何、招聘信息是否虚假。而通过‘黑中介’及街头招工广告求职的,在这些方面则无法保证。”厦门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主任陈鹏飞说。

  陈鹏飞提醒,求职者在应聘前要认真了解招聘单位的相关情况,不要轻信花言巧语。

  牢记变相收费是违规

  “基本上各种招聘陷阱,都是以骗取求职者的钱财为最终目的。所以,求职者只要牢记各种变相收费都是违规的,不要轻易拿钱出去,也就不会造成实际损失。”陈鹏飞提醒。

[page]

  例如,一些“黑中介”会向求职者收取中介费、资料费等各种费用,将钱财骗到手后就溜之大吉。也有一些用工企业会变相收费,向求职者收取体检费、服装费、培训费、押金等,都是违规的。“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企业不能以任何名义收取求职人员的押金、服装费、保证金等费用,也不得收取身份证和抵押物。如果发现企业有这样的要求,求职者就应该多长一个心眼。”陈鹏飞说。“如果因各种原因不得已要交费,一定要求其开具正规发票,如发生意外,可凭票据索赔。”陈鹏飞提醒。

  要和企业签订劳动合同

  业内人士同时提醒,求职者在前往企业要求的地点面试时,如果面试地点比较偏僻,也要多长个心眼,最好结伴一起去,不要只身前往,尤其是女性。同时,去面试之前,最好能把面试地点告知亲友。“另外,求职者一定要和用工企业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以免在权益遭受侵害时维权困难。合同中要写明工资数额、计酬方式、福利待遇、保险、事故赔偿等条款,用工方的口头承诺也要一并写进合同。”陈鹏飞说。

  记者观察

  厦门求职环境越来越好

  早些年,由于信息不对称,“黑中介”的生存土壤比较好,厦门劳动保障监察部门经常会接到各种招聘诈骗的投诉。

  不过,这两年,各个部门都反映,这方面的投诉和举报已经非常少了。“一方面是政府加强了整顿,另一方面现在求职者要获取信息有很多渠道,非常便捷,也不容易上当受骗了。”厦门市人才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说。

  昨日,导报记者从厦门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市人才服务中心了解到,春节后至今,还未接到求职者遭遇求职陷阱或遭受诈骗的投诉和举报。去年一整年,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也仅接到10起投诉。

  (原标题:“天上掉馅饼”可能是陷阱 求职一定要多几个心眼)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