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详情

我是一名财务人员,在年初公司投保的时候,本应该投保的资产包括公司的生产车间,员工宿舍,投保前给领导,领导说只投厂房,我误以为员工宿舍不属于厂房范围,就把员工宿舍的相关资料从投保范围删除,并把资料发送给我的领导,做了投保。结果,今年刮台风,员工宿舍损失严重,恰好在此时我申请了提取公积金偿还房屋按揭贷款,公积金下来后到公司账户,领导说因为我的工作失误,要将公积金扣下来,我想咨询的是,公司的这种做法是否合法,还有在这件事情上我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如果要我来弥补损失,承担的比例怎么计算。

房产纠纷 2018-11-04 14:18 人浏览
共3位律师解答
  • 员工过失造成公司遭受损失,造成其他员工受伤的,只要该劳动者不存在醉酒、吸毒或自杀自残等行为,也算工伤。也应该依法享受工伤待遇。工伤赔偿中,有劳动者无过错原则。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二)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三)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四)患职业病的;
      
    (五)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第十五条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
      
    (二)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
      
    (三)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
      职工有前款第
    (一)项、第
    (二)项情形的,按照本条例的有关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职工有前款第
    (三)项情形的,按照本条例的有关规定享受除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以外的工伤保险待遇。
  • 辞职后住房公积金可以提取,也可以不提取。大部分城市本市户口要辞职两年以后才可以提取公积金,外地户口辞职就可以提取公积金,离职后想要转移公积金就不需要提取公积金。  提取公积金:根据大部分城市现行的住房公积金提取政策规定,离职提取住房公积金有两种情况:一是非本市城镇户口,与所在单位终止劳动关系并不在本市就业的,提供:与单位终止劳动关系证明、户口簿或公安机关出具的户籍证明、《住房公积金提取申请书》、身份证,可以提取个人住房公积金;二是本市城镇户口的非公有制企业职工与单位解除劳动关系,两年后仍未重新就业的,提供:与单位终止劳动关系证明、《失业证》或所在居委会开出的两年末就业证明、《住房公积金提取申请书》、身份证,可以提取个人住房公积金。
    (上述提取证明材料需提供原件扫描,不需复印件)  提取公积金所需材料:带上身份证、解除劳动合同的证明、还有辞职时公司给的公积金相关资料、特别需要是要让公司给开具一份公积金提取证明,所以资料原件及复件各一份就可以,这样可以提取全部公积金。
      不提取公积金:离职者重新就业,新单位继续给缴存住房公积金,可以把原单位的公积金账户余额转移到新单位的公积金账户内。  需要提醒的是,各地的辞职后住房公积金提取政策略有差异,最好直接向当地的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咨询。
  • 事故的责任是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来划分的,是根据双方当事人对发生事故所起的作用以及过错程度来确定。交警的责任划分结论将会是下列五种责任情形之一,即一方负“全部责任、主要责任、同等责任、次要责任、无责任”。则承担不同的责任,承担的赔偿责任的比例也会不一样,因为赔偿责任是以承担的事故责任为主要依据的。 在此种情形下发生的交通事故是否能被认定工伤,这个需要结合多个方面来看。
    1、需要严格判断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认定工伤的标准,那就需要判断事故发生的时候是否正在从事与工作有关的事项。这个是认定工伤的标准,而是否符合这个标准,最后能否认定工伤是由工伤认定部门经过专业判断后作出。
    2、需要结合交警部门作出的事故认定书来看,因为是否能被认定为工伤与划分的责任有关,因交通事故而引起的工伤认定,必须是非本人主要责的交通事故,这是法定工伤认定的条件。 如果需要进一步咨询,可以直接电话联系或添加微信,方便沟通,个人首页的“详细资料”里的手机号也是微信号。
  • 如果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直接向我咨询并描述您的情况,本地专业律师将24小时在线解答。
    平台济宁律师团
    官方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咨询我
声明: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