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突破公共管理传统思维服务由“群众跑路”变“政府跑路”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6-04 09:34
人浏览
——访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田小宝

  记者:首先我想请您谈一下构建统筹城乡劳动保障公共服务体系的背景是怎样的?

  田小宝:这个课题的背景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时代要求。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随着人们对政府职能认识的不断深化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特别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统筹城乡公共服务日益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

  二是成都试验区建设的内在要求。成都市是国家批准设立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探索建立统筹城乡劳动保障公共服务体系,让城乡居民享有均等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险、劳动关系等公共服务,是成都试验区先行先试的主要内容之一。

  三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要求。按照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社会消费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人们追求生活内容的丰富、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活环境的改善的愿望将更加迫切,对公共服务的标准和质量要求更高,尤其是对体面的劳动就业、完善的社会保险、和谐的劳动关系、有效的权益保护等公共服务需求更加突出。特别是汶川特大地震、国际金融危机后更显现出加快构建统筹城乡劳动保障公共服务体系的迫切性。

  记者:在构建这个体系之前,成都市劳动保障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状况是什么样的?

  田小宝:可以说成都市在政策上是走在前面的,在许多方面提前完成了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险制度建设。比如,就业政策形成了就业普惠、就业扶持、就业援助 “三大制度”,社会保险覆盖了全市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失地农民、农民工、学生儿童、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全市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和学生儿童医保,已整合为城乡居民一体化医保并全面实施,实现了市级统筹、城乡统筹。在组织体系上,成都市劳动保障局按照 “重心前移,服务下移”的思路,加强基层劳动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形成了市本级和区 (市)县、乡镇 (街道)、村 (社区)四级服务模式,经费投入也呈现出逐年增多的趋势。但是,成都市当时劳动保障 “三级管理、四级服务”模式,是按照传统的公共行政思维和公共管理需要 “自上而下”建立的。这种模式偏重于管理职能,缺乏服务理念,难以适应统筹城乡劳动保障事业的发展,也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劳动保障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

  记者:在构建成都统筹城乡劳动保障公共服务体系的过程中,课题组进行了哪些实践探索?

  田小宝:总结起来,我们一共开展了13项工作,分别是:完善政策制度、构建体系框架、梳理服务项目、下沉服务项目、告知服务前置、再造服务流程、整合公共资源、经办政策改进、开发网络系统软件、设计短信服务平台、设计统筹城乡劳动保障公共服务体系标识、设计试点方案、试运行及推广应用。

  记者:您认为这个课题的主要创新成果有哪些?

  田小宝:统筹城乡劳动保障公共服务体系构建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国内尚无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国外亦无相同的理论可供参考。课题组立足成都,在剖析成都统筹城乡劳动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三方面的成果。

  一是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劳动保障公共服务理论。以群众需求为基本出发点,提出并论证了统筹城乡劳动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制度、组织架构、运行机制、保障措施四个维度,比较系统全面地揭示了劳动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所包含的服务类别、服务层次、服务要素、服务规范、优化手段、实现路径、评价指标七个要件。

  二是推动了成都市劳动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践。其中,服务体系由单一型变综合型,政策制度由二元分割变城乡一体,实现方式由传统变信息化,服务手段由 “群众跑路”变 “政府跑路”,信息资源由内外分离变动态共享。

  三是推动了劳动保障公共服务体系研究方法创新。课题注重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边研究边实践,边试点边总结,提高了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既在劳动保障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指导下开展实践研究,又在实践过程中丰富了理论。

  记者:对于未来加快统筹城乡劳动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您有什么建议?

  田小宝:要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放在乡镇和村 (社区)两级,这是这个体系的 “神经末梢”,是体系运转的 “微循环”,是直接为人民群众提供服务的窗口。 “微循环”不好,就会影响整个体系的运转,甚至是“坏死”。要加大统筹城乡劳动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我国这方面的研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本课题立足于成都实践,虽然取得了一些重大研究成果,但是我国各地情况复杂多样,各地统筹城乡劳动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存在很大差异性,所以建议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积极探索经验,力争在3年-5年内将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达到“最大程度地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最大限度地降低社会成本”的目标。此外,还要加大劳动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财政投入。具体来说,要加大公共支出结构中社会性支出的比重,加大劳动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支出在整个社会性公共支出的比例,完善劳动保障公共服务财政投入机制,加大劳动保障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投入。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