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详情

案由:甲,乙系兄妹,乙1947年出嫁,甲与母一直共同生活。母1971年去世,留下房产一处(1937年重建),生前没有遗嘱。1951年经土改确权为甲,甲妻,甲女,甲母四人,户主为甲。母去世后,其房由甲一家居住,管理,使用和收益。1995年,1996年甲取得了该房产的土地使用证和房屋所有权证。2003年乙提出异议,2004年5也乙以其未作出继承的明确表示,视为继承,遗产未分割,视为共同共有,要求继承二分之一的遗产并分割诉到法院。在发生纠纷前,甲乙关系融洽,来往密切。此案件历经一,二审,再审,重审,二审,省高院判决,裁定,均依据继承法和民法通则有关继承的诉讼时效规定,以乙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自己的权利受到侵犯超过二年的诉讼时效而被驳回。此后,乙向省高院和最高院申诉(向最高院申诉甲不知情也没有收到申诉的副本材料),2010年12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作出裁定,以适用法律错误为由指令浙江省高院再审,2011年6月9日省高院公开审理了此案。在法庭调查间,审判员问乙为什么要在母亲去世这么久的2003年提出遗产继承一事?乙回答:以前房子不值钱,现在值钱了,以前两家关系好,现在不太好了,所以提出,13日法院作出判决。法院对本案的几个焦点进行了评析:一,本案的四分之一为母亲的遗产;二,本案系确认共同共有关系的诉讼请求,属物权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依据是民法通则意见177条);三,本案系继承纠纷。判决:乙拥有八分之一的所有权。对本判决我不服更不理解,难道遗产继承没有时效了吗?为此,希望得到精通继承纠纷的法律界人士的指点和帮助,谢谢

继承 2018-09-04 09:38 人浏览
共3位律师解答

  • 1、这个问题涉及到遗嘱的效力问题。
    2、遗嘱包括公证遗嘱。公证遗嘱即遗嘱人经公证机关办理的遗嘱;自书遗嘱。遗嘱人自己书写的遗嘱;代书遗嘱。代书遗嘱是由他人大笔书写的遗嘱;录音遗嘱。录音遗嘱是由录音机录制下来的遗嘱人口授的遗嘱;口头遗嘱。口头遗嘱是由遗嘱人口头表达病不以任何方式记载的遗嘱。
    在这五种遗嘱形式中,以公证遗嘱效力最高。根据最高院关于继承法若干意见第42条规定,遗嘱人以不同形式立有数份内容相抵触的遗嘱,其中有公证遗嘱的,以最后所立公证遗嘱为准;没有公证遗嘱的,以遗嘱人生前所立的最后一份遗嘱为准。
    3、本案就是口头遗嘱。口头遗嘱完全靠见证人表述证明,极其容易发生纠纷。因此法律规定遗嘱人只能在危急的情况下才可以里口头遗嘱,并且必须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危急情况解除后,遗嘱人能够用书面或录音形式立遗嘱的,应当用书面形式或录音形式立遗嘱,所立口头遗嘱无效。
    4、法院对本案涉及的口头遗嘱,一般情况下是不会认定为有效的。
  • 遗产继承,首先需要确权,就是确定哪些财产属于死者个人合法拥有,如果是婚前取得财产,就是办理全部财产的继承,如果是婚后取得财产,依照婚姻法规定属于婚后共有财产,只能办理继承属于死者那一半财产。
    确权完毕,先看死者有无遗嘱指定继承人,有遗嘱就要按照遗嘱执行继承。
    无遗嘱前提,就要按照死者第一序列继承人,死者配偶,死者子女,死者爹妈,三方平分继承属于死者个人合法拥有的全部财产。
    需要召集所有第一序列继承人一起到本地公证处,办理选取继承人继承,其他人签署放弃继承协议,缴纳完毕公证费,就可以得到继承公证书。
    再由被选定继承人凭继承公证书和死者死亡证明,婚姻证明,财产证明(房产证,存折等),继承人身份证,户口本,去办理遗产过户手续。
  • 遗产继承指生前享有财产因死亡而转移给他人的死者为被继承人;被继承人死亡时遗留的财产为遗产;依照法律规定或者被继承人的合法遗嘱承接被继承人遗产的人为继承人;继承人依照法律的直接规定或者被继承人所立的合法遗嘱享有的继承被继承人遗产的权利就是继承权。那么遗产继承有没有时效,依照继承法第八条之规定,继承权纠纷提起诉讼的期限为二年,自继承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犯之日起计算。但是,自继承开始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不得再提起诉讼。《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lt;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又进一步规定:
    1、在诉讼时效期间内,因不可抗拒的事由致继承人无法主张继承权利的,人民法院可按中止诉讼时效处理。
    2、继承人在知道自己的权利受到侵犯之日起的二年之内,其遗产继承权纠纷确在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期间,可按中止诉讼时效处理。
    3、继承人因遗产继承纠纷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诉讼时效即为中断。
    4、自继承开始之日起的第十八年后至第二十年期间内,继承人才知道自己的权利被侵犯的,其提起诉讼的权利,应当在继承开始之日起的二十年之内行使,超过二十年的,不得再行提起诉讼。
  • 如果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直接向我咨询并描述您的情况,本地专业律师将24小时在线解答。
    平台桂林律师团
    官方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咨询我
声明: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