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详情

如果二手房,购房收据低于实际购房金额,该怎么办?

房产纠纷 2019-12-17 13:45 人浏览
共3位律师解答
  • 二手房是已经在房地产交易中心备过案、完成初始登记和总登记的、再次上市进行交易的房产。那么,二手房购房发票由谁开,  二手房购房发票由谁开,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购房发票,由出售房屋方交纳契税时地税局代开,按购房全款开具,不收取其他费用。  将来可以用来抵税,提取公积金等。好多买房人不注意索要购房发票,卖房人图剩事也不要求开具发票。造成买房人再次出售时需要额外支付好多税费,未利用公积金贷款的也无法提取公积金。  法律依据:  《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建设部关于加强房地产税收管理的通知》  2年(含2年)对外销售的,在向地方税务部门申请按其售房收入减去购买房屋价款后的差额缴纳营业税时,需提供购买房屋时取得的税务部门监制的发票作为差额征税的扣除凭证。  
    (五)个人对外销售住房,应持依法取得的房屋权属证书,并到地方税务部门申请开具发票。  
    (六)对个人购买的非普通住房超过  《北京市地方税务局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建设委员会转发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建设部关于加强房地产税收管理的通知》京地税营〔2005〕279号  个人购买住房销售业务申报程序  
    (一)2005年6月1日后,凡个人购买住房对外销售时,应依据税务机关统一代开发票规定,向房屋所在地地方税务机关申请代开发票,并填报《税务机关代开发票申请表》。  
    (二)申请代开发票时,售房人需要提交个人合法性身份证件、房屋所有权证、契税完税凭证或契税核定证明、房屋交易合同书及原购房发票或合法票据(未获得住房所有权的个人,应提供其他获得住房所有权时的合法证明)。
  • ;  
    一、如何购买二手房  对于居家过日子的老百姓来说,住就图个实在,图个安稳,图个节省。如果决定购买二手房,那么事先了解一下二手房买卖的流程是很有必要的。  一般来说是这样的程序:确定选择方向,确定是自己找房源还是通过中介等其他途径;“广撒网”后的实地看房选房,对可选房屋有一个实际的了解;缩小范围后,对候选房屋质量等情况的调查;敲定购房意向,对该房屋的产权等信息的进一步了解;签订购买合同,办理相关过户手续,具体可以咨询当地房管局。  
    二、购买二手房的注意事项  
    (一)房屋手续是否齐全。房产证是证明房主对房屋享有所有权的惟一凭证,没有房产证的房屋交易时对买受人来说有得不到房屋的极大风险。房主可能有房产证而将其抵押或转卖,所以最好选择有房产证的房屋进行交易。  
    (二)房屋产权是否明晰。有些房屋有好多个共有人,对此买受人应当和全部共有人签订房屋买卖合同。如果只是部分共有人擅自处分共有财产,买受人与其签订的买卖合同未在其他共有人同意的情况下一般是无效的。  
    (三)交易房屋是否在租。因为我国包括大部分国家均认可“买卖不破租赁”,也就是说房屋买卖合同不能对抗在先成立的租赁合同如果买受人只看房产证,只注重过户手续,而不注意是否存在租赁时,买受人极有可能得到一个不能及时入住的或使用的房产。这一点在实际中被很多买受人及中介公司忽视,也被许多出卖人利用从而引起较多纠纷。  
    (四)市政规划是否影响。有些房主出售二手房可能是已了解该房屋在5到10年左右要面临拆迁,或者房屋附近要建高层住宅,可能影响采光、价格等市政规划情况,才急于出售,作为买受人在购买时应全面了解详细情况。  此外,需要注意事项还有,如所购买的房屋是否为福利房、单位房,因为这种房屋可能存在一些转让限制。原房主在转让房屋时,其物业管理费,电费以及三气(天然气、暖气、煤气)费用是否拖欠等等。  在购买二手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情况,比如二手房的买卖合同不像商品房买卖合同那么全面,对于一些细节问题还需要双方自己约定清楚,办理的手续也是比较繁杂耗时的,而大多数购买二手房的群体都是对房屋有刚性需求的,建议可以将二手房购买的手续办理,以及期间各种纠纷的处理委托给专业律师,为您的生活带来便利。
  • 房产过户流程 
    1、房产证过户不经过房地产中介的话,须把合同的条款和违约条款写清楚,签合同时须卖方房产证上面名字的当事人在场(如果是已婚得话,需要夫妻双方在场及签字,哪怕房产证上面只有一个人的名字)房产过户。
    2、申请材料准备好后,须到房产局,填写一些表格和一个存量合同,存量合同上面的金额一定要和签订合同上面的金额一样。
    3、房产过户的申请材料都交给房产局后,房产局会给予一个回执单,按照回执单上面说明的日期去缴纳税金 ,一般需要十五个工作日左右。
    4、房产过户税金缴纳完毕后便可拿到房产证。
  • 如果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直接向我咨询并描述您的情况,本地专业律师将24小时在线解答。
    平台葫芦岛律师团
    官方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咨询我
声明: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